公元756年,王昌龄年届59,正值人生的中年阶段,却因朝廷的再度贬职而心情沉重。在经历了多次起伏不定的仕途后,他决定告别京城,踏上归乡的路。正当他准备回到故土与亲人团聚时,命运却给了他致命一击。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危急时刻,国家动荡不安,王昌龄为了避开战乱,希望能够平安地返回家乡。然而,天意弄人,途中他经过亳州,未曾料到遭到了刺史闾丘晓的突如其来的杀害,令人至今百思不得其解。难道这是偶然的误伤,还是藏着更深的政治阴谋?
王昌龄生于一个平凡家庭,天资聪颖,早年便表现出对诗文的浓厚兴趣。凭借非凡的才华,年少时便在当地小有名气,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。他从小立志通过科举进入官场,报效国家。终于,在30岁那年,他顺利通过科举考试,成了进士。然而,进入朝廷后,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施展。朝廷将他任命为秘书省的校书郎,负责校对文书,这个平凡的职位,让有着远大志向的他感到无比失望。
尽管王昌龄在诗文方面才华横溢,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,但仕途上的不顺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变。为改变现状,他参加了“博学宏词”科的考试并且成功通过。但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,他被任命为汜水县的县尉,这个职位在县衙中的地位仅排第三。尽管他在这个职位上勤勉工作,展现了不小的政绩,但朝廷依然没有给予他更多的重用。
历经仕途上的一再失意,王昌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。八年后,王昌龄再次被贬到龙标县担任县尉。在这一时期,安禄山发动了叛乱,导致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乱。消息传来,王昌龄心急如焚,决定赶紧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。他在途中,写下了不少表现自己对国家命运、时局动荡及亲人思念的诗篇,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。
展开全文
然而,王昌龄的归乡之路在亳州戛然而止。亳州刺史闾丘晓听闻王昌龄的到来,怀疑他是带着某种政治阴谋而来,于是下令将他截杀。这突如其来的杀害,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哀悼。曾经风华绝代的诗人,就这样在命运的捉弄下,英年早逝,实在令人痛惜。
王昌龄的死,令他的好友高适心情难以平复。高适与王昌龄早年相识,两人情同手足,彼此欣赏。高适在仕途上顺风顺水,拥有许多政界关系,他决心为死去的朋友复仇。恰逢张镐率军增援睢阳,高适借机与张镐商议,添油加醋地说服张镐将闾丘晓处死。张镐在执行判决时情绪复杂地说道:“王昌龄的父母又由谁来照料?”这一番话充满了对王昌龄冤屈命运的同情与愤慨。
闾丘晓究竟是出于误解,还是另有所图,至今仍成谜。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国家背景下,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猜测。王昌龄从年轻时的雄心壮志,到中年时的仕途失意,再到因政治斗争而遭遇的不公,令人深感无奈。这样一位英才的突然殒命,成为了历史上无法忘却的悲剧,后人对此充满了惋惜与痛惜。
王昌龄的诗作至今依然广为传诵,尤其是那句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,更是激励了无数人。尽管他的仕途坎坷,未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,但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文学的热爱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。他的文学成就不但流传千古,且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,而他那悲剧性的命运,始终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